为什么不要当100分父母?真正厉害的父母,都离不开“五五定律”
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
为人父母后,五五定律最大的不当不开感触是什么?
想必很多爸妈的第一反应是——纠结。
学习上,分父父母云南某某企业管理咨询销售部既怕孩子跟不上,正厉又怕孩子被累坏,都离到底要不要鸡娃?
原则上,五五定律既想寸步不让,不当不开又不想太过强势,分父父母到底要不要严厉?
日常中,正厉既想顾及孩子的都离感受,又很看不惯他的五五定律一些习惯,到底要不要管教?
正所谓,不当不开关心则乱。分父父母
太在意孩子,正厉反而拿捏不好分寸。都离
网上有个热门问答:对孩子,到底是管还是不管。
其中一个回答我很认可:
“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?在管与不管之间,还有很多操作空间。”
也就是说,教育最关键的,不是做选择,而是把握程度。
10分的父母,养不出10分的小孩
前几天,重温一档亲子综艺,一位妈妈的做法令我反思良久。
她是家里的大掌柜,对孩子的云南某某企业管理咨询销售部事,那叫一个用心。
从准备早饭,到给孩子喂饭、擦嘴、刷牙、穿鞋,她一件件张罗。
学习上,从找资料、报班,到整理笔记、课外阅读,她也是面面俱到。
除此之外,孩子一不开心,她就变着花样地哄,碰上一点挫折,她就马上帮忙解决。
如果打分的话,这位妈妈,绝对是满分妈妈,挑不出一点毛病。
但坏就坏在,她做得太多太对,导致孩子完全没了主见和自理能力。
一离开家,这孩子没了她的帮衬,就处处碰壁,变得越来越自卑。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理论。
叫“good-enough mother”(做妈妈,足够好就行)。
那做到多少分,算是足够好?
心理专家曾奇峰,给出的答案是,60分。
为什么足够好不是100分呢?
因为100分的管教与照顾,意味着100分的剥夺与控制。
换句话说,100分的父母养不出100分的小孩。
而做到60分,反而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出色。
这背后的道理,恰如武志红老师所分析的:
“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时,才是最有力量的。”
当我们越位到孩子的生活中,全方位接管他的一切,孩子就会失去做自己的动力。
他听不到内心的召唤,也就没有意识去探索、去试错,去完成自己的成长任务。
教育学上,把过于在意、过度干预的父母,戏称为“割草机父母”。
这类父母为孩子扫平一切障碍,也同样挤掉了孩子的生长空间。
我知道,大家都想为孩子多打算打算。
但一个事实是,做得多不如做得巧,程度的把握尤为重要。
聪明的家长,都懂得“五五定律”
《奇葩说》中,有一道辩题,发人深思。
“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,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?”
辩手黄执中给出的答案很中肯,他说:“完美人生是充分拥有选择权。”
凡事父母说了算,孩子就不可能有选择的空间,谈何幸福呢。
所以,对孩子要用“五五定律”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
①一半努力,一半松弛
文学博士鲍鹏山讲过一段话,对我很有启发。
他说,孔子和庄子,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两面。
古代读书人桌上放着四书五经,枕头底下藏着庄子。
一边学孔子,入世作为;一边学庄子,松弛自在。
在教育上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。
督促孩子努力,是一种上进的姿态,而适当放松,则是一种修整的智慧。
或者说,姿态上奋进,而心态上不能太着急。
比如,平常监督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,周末就允许他好好玩。
学习的时候,保持极致的专注,玩的时候,也要心无旁骛。
这样一来,孩子既不会因为太过紧绷而厌学,也不会因为过度放松而懈怠。
②一半坚持,一半退让
一次,和一位搞教育的朋友聊起育儿的困惑:
我不明白,为什么我越是严格要求,女儿越是叛逆反抗。
我坚持培养她刻苦的学习习惯,坚持让她把所有的兴趣班好好上完。
可她就是不听,总和我对着干,搞得母女关系很紧张。
朋友说,你有没有听说过“海格力斯效应”?
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。
尤其是亲子关系中,父母管教越严格,孩子越叛逆;父母越坚持,孩子越反感。
不要和孩子较劲,适当地退后一步,给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,教育过程中要格外注重“尊重法则”。
我们可以帮孩子规划人生、制定计划、分享经验,但不要用父母权威去命令。
父母太强势,孩子就没了自我探索的欲望,会变得越来越弱势。
我们不妨“以退为进”,“以柔克刚”。
原则上可以坚持,但小事上就不必太过计较。
③一半共情,一半冷酷
说实话,咱们这代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感受,非常能共情他们。
作为过来的一代人,我们深知孩子也有他的苦恼与压力。
不管是学习上的压力,还是人际关系上的紧张,都能做到换位体谅。
但过分共情,却是一种纵容。
我看过不少这样的案例。
儿子一发脾气,妈妈就忙着安抚,最后不得不纵容孩子去做他想做却并不合理的事。
女儿一哭鼻子,爸爸就心疼,便想方设法哄女儿开心,甚至花大钱满足女儿的虚荣。
好像不这样做,就不是爱孩子的父母。
其实根本不是这样。
情绪管理,是每个人的必修课,也包括我们的孩子。
我们要共情孩子的感受,却不要因为这份共情做无底线的满足。
有时候,适当冷酷,反而有助于孩子心智上的成熟。
难过了,让他慢慢释怀;沮丧了,让他慢慢振奋;委屈了,让他慢慢消化……
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,他总要学会自己处理这些负面情绪。
④一半深爱,一半狠心
看过一个很经典的案例,来自一位犹太妈妈沙拉。
她是一位“很不好说话”的母亲,甚至对孩子多少有点狠心。
在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中,沙拉讲了一段女儿的故事。
她女儿16岁生日时,以为沙拉会给自己准备大礼包。
结果只是从妈妈那里得到一点点钱,孩子心里就很失落。
出去吃饭时,女儿带着怨气点了一大堆吃的,橘子水一扎,苹果水一扎,鲍鱼面……
多得根本吃不下,纯粹是浪费钱。
沙拉一看,毫不留情地全部划掉,只点了两碗面。
女儿怒了,怪沙拉小气,站起来把凳子一踢,走掉了。
但沙拉却平静地对孩子说:
“妈妈知道你在怨我,我这么有钱却不给你花,可是女儿你知道妈妈在做慈善工作,一杯橘子水就是16支铅笔,妈妈不给你,是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学习的机会。”
说完,还不忘轻轻地拥抱了女儿。
女儿听后,想了想,也想通了。
她愧疚地说:
“妈妈,我以后要在你学校一边办个橘子水厂,另一边办一个铅笔厂,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。”
父母对孩子的爱,的确是无条件的,但却不能失了分寸。
很多时候,心软是害,狠心是爱,可以深爱,但不能溺爱。
人大老校长吴玉章曾说:
“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,应该是严和爱相结合。”
对孩子,要一半深爱,一半狠心。
用爱给足孩子安全感和能量,用“狠心”将孩子这块璞玉打造成美玉。
美国学者西蒙·斯涅克提出过一个“黄金圈”的理论。
意思是,人们做事的时候,习惯先关注“做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。
可实际上,成事最核心的要素,应该是“为什么”。
只有源头上摸清问题,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。
教育孩子也是如此。
先弄明白为什么我们做得越多效果越差,付出越多孩子越不成器。
根源就在于,孩子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,他需要向上伸展的空间。
搞清楚这一点,我们就不会再事事插手,处处紧逼。
所谓的五五定律,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平衡。
当我们的教育方式富有弹性,孩子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。
与家长朋友们共勉。
(责任编辑:休闲)
-
你发现没有,大人一开口说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孩子基本就准备关机了。真不是夸张,就跟按了开关似的,父母那股子居高临下的腔调刚冒头,孩子眼里的光立马就灰了。不是他们不懂事,是被“教”的时候,本能觉得自己像个 ...[详细]
-
这几年来,我们会发现,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“戒晚饭”了,这部分人中,除了有想要减肥的人士以外,还有一些想要借此养生的中老年人。虽然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来说,在一段时间内不吃晚饭,确实会导致体重有 ...[详细]
-
5月21日,小鹏汽车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。财报显示,小鹏汽车报告期内营收为人民币65.5亿元,同比上涨62.3%,环比下降49.8%。一季度净亏损13.7亿元,同比大幅收窄41.5%,环比略微扩 ...[详细]
-
中新健康丨北京疾控提醒:发热、咽痛、皮疹,小心猩红热2024-05-22 16:30:54 来源:中国新闻网 ...[详细]
-
当地时间8月23日,朝鲜导弹总局为检验经改良的两种新型防空导弹战斗性能,进行了对各种目标的试射。朝鲜劳动党总书记、国务委员长金正恩观摩试射。 据试射评估,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对无人攻击机和巡航导 ...[详细]
-
“重温经典”频道开播以来,先后播出了《大闹天宫》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雪孩子》《邋遢大王奇遇记》《舒克和贝塔》等动画片,既让大朋友们穿越回童年时代,也使荧屏前的小朋友们得到经典动画作品的文化熏陶,达到了以 ...[详细]
-
自2012年在纽约外百老汇首演,摇滚音乐剧《谋杀歌谣》以其独特的情感叙事和音乐魅力,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观众。在此后被引进中国的7年间,中文版《谋杀歌谣》经历了7轮改编。从传统镜框剧场,到酒吧微醺版,再到 ...[详细]
-
第28届2024中国国际厨卫展KBCKitchen & Bath China)5月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闭幕,作为“行业风向标”,今年的KBC又揭示了哪些卫浴趋势?小户型、高性价比卫浴套装 ...[详细]
-
这些绝美又小众的宝藏打卡地 赶紧先收藏起来2025-08-27 14:12:54 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...[详细]
-
这几年来,我们会发现,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“戒晚饭”了,这部分人中,除了有想要减肥的人士以外,还有一些想要借此养生的中老年人。虽然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来说,在一段时间内不吃晚饭,确实会导致体重有 ...[详细]